中国将第一次防御小行星:几千万公里外撞击 !

流沙 116 0

10月22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未来15年的计划。  

吴院士透露,未来15年,中国深空探测将在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运载技术等三个领域论证实施十大工程任务。

具体包括:嫦娥六/七/八号探月工程四期、国际月球科研站、载人登月、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探测、近地小行星防御、天问三号火星采样、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

在运载领域,我国将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突破10米级箭体直径、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25吨级提升至150吨级,为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坚实基础。

其中近地小行星方防御方面,将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极小概率、极大危害事件,对一颗数千万公里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

在此之前,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系统研究院院长陈琦曾披露了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的发展蓝图,计划在2030年实现一次对小行星的动能撞击,2030-2035年间实现推离偏转,2045年前初步具备小行星轨道控制能力。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有望实现三大科学目标:

一是揭示撞击目标动力学演化规律,探测目标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二是揭示撞击目标固有特性,探测目标小行星的形状、大小、成分和结构。

三是揭示撞击动量传递规律,开展地形变化、溅射物分布等墙击效应研究。

2022年9月2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曾执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小行星防御演习,使用一颗名为“DART”的卫星,撞击了1100万公里的一颗直径160米的小行星,并改变了其轨道。

中国将第一次防御小行星:几千万公里外撞击 !-第1张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