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iPhone发布季,除了性能、影像、外观等话题备受关注外,随着热度渐退、用户日常使用时间逐渐拉长,一部手机的“隐形使用成本”也逐渐浮出水面。一台售价动辄上万元的设备,若未来转售时价格跳水,其实意味着更高的真实支出。
本期天极网将从更理性的角度出发,聚焦“保值率”等多项关键指标,统计了当前iPhone 16系列在第三方电商平台与主流二手交易平台的实际成交价,并据此分析各机型的保值能力与使用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购机参考。
一览对比:Max保值力击败全系
首先,在只统计去年9月同期发布的iPhone 16系列机型中,从第三方平台售价来看,折损率最低的是iPhone 16 Pro Max,最高则为iPhone 16 Pro。全新机型的折损率排行依次为:16 Pro>16>16 Plus>16 Pro Max。
而在二手交易市场,情况略有不同:保值率最高的依旧是Max机型,而折损率最高的则变成了iPhone 16 Plus。其二手平台的折损率排名为:16 Plus>16 Pro>16>16 Pro Max。
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全新市场还是二手市场,iPhone 16 Pro Max都展现出极强的保值能力,稳居全系之首。作为iPhone 16系列的“顶配代表”,该机在屏幕尺寸、影像系统、电池续航等方面全面领先于其他型号,具备更强的综合产品力。
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对Max机型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其他版本。即便是在舆论场中更受“普通用户”关注的小屏Pro机型——iPhone 16 Pro,在保值方面依旧表现平平。从实际折损数据来看,iPhone 16 Pro的贬值幅度反而更为明显,市场反响并不理想。
天极网进一步分析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或与iPhone 16 Pro128GB版本在电商平台参与国家补贴活动有关。
在iPhone 16系列中,只有Pro Max因起售价较高,至今未参与2025年的新一轮国家补贴促销政策,从而保持了更为稳定的价格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其二手市场的价值。
根据微博博主“数码闲聊站”透露的截至6月15日的国内激活数据,iPhone 16 Pro Max与iPhone 16 Pro分别以1124.5万台和1006万台的激活量,远超系列其他机型,进一步印证了高价位段市场依旧由苹果主导的趋势。
可以看出,即便在换机周期延长与消费趋理性的背景下,国内高端用户依旧愿意为苹果高端型号买单,而Max机型凭借高溢价能力和强需求,成为这一趋势下的最大受益者。
与此同时,从iPhone 16 Pro与iPhone 16在整体销量中的占比也可以看出,小屏用户依旧构成了苹果用户群体中的重要一环。虽然保值率方面略显逊色,但这类机型的市场基础依然稳固,说明“轻巧易用”的中小尺寸设备在当前市场仍具备不可忽视的消费刚需。
当然,除了保值率外,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用机成本的因素,尽管在高端市场iPhone 16 Pro机型已经超过销量的一半,但在消费日趋理性的今天,天极网再进一步分析不同机型的隐形用机成本。
从上述数据来看,各机型的日均使用成本与其售价呈一定正相关关系。其中,iPhone 16 Pro Max的日均成本最高,约为9元/天,而日均成本最低的则是标准版iPhone 16,仅为约5.9元/天,成为全系中使用成本最低的主力机型。
值得注意的是,售价最低的iPhone 16e并未因价格优势带来更低的使用成本。从保值数据来看,iPhone 16e的日均贬值率反而在全系列中排名靠前,其每日跌价占比为0.1687%,远高于其他型号。
这意味着,对于追求长线持有与转售价值的用户而言,低价不一定等于高性价比,反而可能因跌价过快,拉高了实际的日常使用成本。
近日,华为Pura80在上市不到一个月内便启动了大幅官方降价,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对“高端旗舰快速跳水”的担忧。然而从实际数据来看,iPhone 16系列中,iPhone 16 Pro Max的抗跌能力表现尤为出色,几乎可称为整条产品线中最稳的一款。
对于那些注重品质体验、同时在意设备二手残值的用户来说,Max不仅代表着最强性能配置,更是当前苹果生态中保值性最突出的投资型选择。
如果你是换机周期较短、计划一年后转手升级的用户,iPhone 16 Pro Max无疑是今年最值得首发购入的苹果机型,兼顾性能与回收价值,真正做到“用得爽、卖得值”。